作者/黃希慶
在詩詞創作中,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后,營造出來的,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,使讀者讀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;使之沉醉其中,感之情懷。 一、意境是什么意思?意境,就是情與景、心與物相融合的藝術形象,或者說是主觀感情(意)與客觀物象(景)的有機統一,是從本質上反映出的真實圖景。意境也是詩詞創作至關重要的衡量標準,詩者又該如何去感知和體會,以至于如何去營造意境呢?從美學的角度來說,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、事件、場景,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,從哲學的觀點來看,意境是客觀與主觀相熔鑄的產物,是情與景的結晶。 具體說,意境的構成必須具備兩大元素,就是意和境,或者說是情和景。境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景物或生活,屬客觀范疇;而意是作者或讀者對客觀景物,或生活所產生的思想、感情,是作者或讀者主觀意識的再創造,屬主觀范疇。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,在詩詞中表現為情景交融,此謂之意境。 意境好的作品,如“映階碧草自春色,隔葉黃鸝空好音”。創造意境是填詞作詩的不二法門,也是一條通向詩詞王國的康莊大道。寫景是為了抒情,是化景物為情思,也是化情思為景物,而不是機械的去模仿、描摹自然。 情景交融的意境,是成為上乘作品的重要因素。所謂“情”指“感情”“情緒”“思想”“想法”等;作者主觀的內蘊實質,是作品主旨;而“景”則指由人所遇、所想、所見的“人、事、物、景”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,它是一種客觀存在,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對生活的再觀體,是承載主旨的“形象”。 現在有不少詩詞作品,文筆絢爛奪目,描寫花團錦簇,但是除卻這些美麗的外衣,內容空無一物,全然是為寫景而勾描,求細微而筆工,不知取舍,面面俱到。這其實是缺乏意境的一種表現。須知意境是詩詞的靈魂,沒有意境,宛如木雕泥塑,盡管文繪斑斕,色彩絢麗,但沒有一絲活的氣息。意境,是作者創造出的一種新境,是作者在心中經過過濾、濃縮、升華、提煉后的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態的綜合體。 二、如何使客觀物象成為詩中意象?物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,它有形狀,有顏色,有聲音,是具體的,可感知的;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,它滲透了作者的審美經驗,主觀情感和人格意趣,形成了一個物我合一的統一體。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。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、思想感情。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、言情、言心聲。意境是詩作中多個意象組成的有機體。 一是分析詩路:詩路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,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,具有鮮明的節奏,和諧的音韻,富于節奏感,音樂美,和韻律美,讀來朗朗上口。捋清詩路,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,有的詩先寫景后抒情,有的先敘事后抒情,還有鋪墊,過渡,烘托,起承轉合等等。 提煉意象描寫特征的詞語,挖掘意象內在的品格、精神,抓住物與志的“契合點”,明確自己為何情而創作。詩的意象:有單一的比喻性意象,烘托性意象,象征性意象,還有組合意象等等。在寫景中選用感情色彩濃的字、詞來化情于景。這樣的作品很多。如李煜的《虞美人》: “春花秋月何時了?往事知多少。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。雕欄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”。 把“了”“又”“應”等字,“往事”“不堪”等詞融入寫景中,寫出了一個傷心憶舊之人,孤獨站在小樓上面對故國吹來的東風,不由感慨花月已不知不覺逝去,痛惜繁華富麗的家園已不再屬于自己而歸屬他人!這種傷心已是多少次? 二是比擬修辭。比擬是,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的修辭方式。 移情于景:就是把情景襯托在景色中。作者憑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受,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,在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現象中,捕捉具有與之相似的,或能載運其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(物象)來移情于象。移抽象之情于形象之物象,從而構成意象。進而營造意境。例如王維的《過香積寺》: 不知香積寺,數里入云峰。 古木無人徑,深山何處鐘。 泉聲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。 薄暮空潭曲,安禪制毒龍。 “泉聲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”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。這里詩人以倒裝句,寫泉聲,寫日色。原句的意思是,危石間泉水嗚咽,青松上日色清冷。很顯然,“咽”字和“冷”字都注入了作者的感情,即所謂移情于景,于是純粹的自然景物自然現象就顯得有情有意,更攝人心魄了。 情景交融:就是把情感和景色融為一體,例如李白: 孤帆遠影碧空凈,惟見長江天際流。 借景生情:就是借景物來抒發自己的內心的情感。作者在現實生活中,接觸外在景物時,往往會因觸景而頓生感悟,生出一腔思緒來。或者勾起隱藏心頭蓄之已久的情思來。這所觸之景與所生之情,在詩人的筆端交融成詩,從而構成意象,營造意境。如: “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”;“今宵酒醒何處,楊柳岸,曉風殘月”。 三是組成復合意象群:作者以多個物象組成具有景象的畫面,以寄托自己的情懷,形成復合意象群,來共同營造意境。 一是通篇鋪設意象,無須語點明題旨。詩人將情懷完全寄托于意象之中。如杜甫: 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。 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。 其歸思沒著一字,但都隱約可感觸到。 二是通篇鋪陳意象,偶有一語涉及題旨。如張繼的《楓橋夜泊》: 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 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 只第二句點出“對愁眠”。 三是大部分鋪陳意象,用一二句點明題旨。如崔顥《登黃鶴樓》: 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 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。 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 日暮鄉關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。 通過營造意象來營造意境,是營造意境的主要方法。 除此之外,還有幾種特殊的意境營造法。 如得意忘形法:(直抒胸臆式,或稱潑婦罵街式) 作者用語言直接抒寫情思,將積蓄已久,按捺不住的情緒,隨機隨緣地用語象、物象來裝飾情思,營造意境。如陳子昂的《登幽州臺歌》: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。 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!”沒有將意附著于象,通過“前無”、“后無”等語象,和“古人”、“來者”的物象,來表達感情,營造意境。相當于用現代的意識流手法,來表示“心所攀援”的境界,意境十分悲愴。夏明翰和吉鴻昌的《就義詩》,也是如此手法。 綜上所述,營造“情景交融”,意境有“點情”,“化情”,“繪情”,“抒情”,“無情”幾種方法。 2020.12.28于清心齋
在詩詞創作中,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后,營造出來的,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,使讀者讀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;使之沉醉其中,感之情懷。
一、意境是什么意思?意境,就是情與景、心與物相融合的藝術形象,或者說是主觀感情(意)與客觀物象(景)的有機統一,是從本質上反映出的真實圖景。意境也是詩詞創作至關重要的衡量標準,詩者又該如何去感知和體會,以至于如何去營造意境呢?從美學的角度來說,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、事件、場景,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,從哲學的觀點來看,意境是客觀與主觀相熔鑄的產物,是情與景的結晶。
具體說,意境的構成必須具備兩大元素,就是意和境,或者說是情和景。境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景物或生活,屬客觀范疇;而意是作者或讀者對客觀景物,或生活所產生的思想、感情,是作者或讀者主觀意識的再創造,屬主觀范疇。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,在詩詞中表現為情景交融,此謂之意境。
意境好的作品,如“映階碧草自春色,隔葉黃鸝空好音”。創造意境是填詞作詩的不二法門,也是一條通向詩詞王國的康莊大道。寫景是為了抒情,是化景物為情思,也是化情思為景物,而不是機械的去模仿、描摹自然。
情景交融的意境,是成為上乘作品的重要因素。所謂“情”指“感情”“情緒”“思想”“想法”等;作者主觀的內蘊實質,是作品主旨;而“景”則指由人所遇、所想、所見的“人、事、物、景”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,它是一種客觀存在,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對生活的再觀體,是承載主旨的“形象”。
現在有不少詩詞作品,文筆絢爛奪目,描寫花團錦簇,但是除卻這些美麗的外衣,內容空無一物,全然是為寫景而勾描,求細微而筆工,不知取舍,面面俱到。這其實是缺乏意境的一種表現。須知意境是詩詞的靈魂,沒有意境,宛如木雕泥塑,盡管文繪斑斕,色彩絢麗,但沒有一絲活的氣息。意境,是作者創造出的一種新境,是作者在心中經過過濾、濃縮、升華、提煉后的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態的綜合體。
二、如何使客觀物象成為詩中意象?物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,它有形狀,有顏色,有聲音,是具體的,可感知的;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,它滲透了作者的審美經驗,主觀情感和人格意趣,形成了一個物我合一的統一體。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。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、思想感情。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、言情、言心聲。意境是詩作中多個意象組成的有機體。
一是分析詩路:詩路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,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,具有鮮明的節奏,和諧的音韻,富于節奏感,音樂美,和韻律美,讀來朗朗上口。捋清詩路,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,有的詩先寫景后抒情,有的先敘事后抒情,還有鋪墊,過渡,烘托,起承轉合等等。
提煉意象描寫特征的詞語,挖掘意象內在的品格、精神,抓住物與志的“契合點”,明確自己為何情而創作。詩的意象:有單一的比喻性意象,烘托性意象,象征性意象,還有組合意象等等。在寫景中選用感情色彩濃的字、詞來化情于景。這樣的作品很多。如李煜的《虞美人》:
“春花秋月何時了?往事知多少。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。雕欄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”。
把“了”“又”“應”等字,“往事”“不堪”等詞融入寫景中,寫出了一個傷心憶舊之人,孤獨站在小樓上面對故國吹來的東風,不由感慨花月已不知不覺逝去,痛惜繁華富麗的家園已不再屬于自己而歸屬他人!這種傷心已是多少次?
二是比擬修辭。比擬是,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的修辭方式。
移情于景:就是把情景襯托在景色中。作者憑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受,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,在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現象中,捕捉具有與之相似的,或能載運其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(物象)來移情于象。移抽象之情于形象之物象,從而構成意象。進而營造意境。例如王維的《過香積寺》:
不知香積寺,數里入云峰。
古木無人徑,深山何處鐘。
泉聲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。
薄暮空潭曲,安禪制毒龍。
“泉聲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”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。這里詩人以倒裝句,寫泉聲,寫日色。原句的意思是,危石間泉水嗚咽,青松上日色清冷。很顯然,“咽”字和“冷”字都注入了作者的感情,即所謂移情于景,于是純粹的自然景物自然現象就顯得有情有意,更攝人心魄了。
情景交融:就是把情感和景色融為一體,例如李白:
孤帆遠影碧空凈,惟見長江天際流。
借景生情:就是借景物來抒發自己的內心的情感。作者在現實生活中,接觸外在景物時,往往會因觸景而頓生感悟,生出一腔思緒來。或者勾起隱藏心頭蓄之已久的情思來。這所觸之景與所生之情,在詩人的筆端交融成詩,從而構成意象,營造意境。如:
“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”;“今宵酒醒何處,楊柳岸,曉風殘月”。
三是組成復合意象群:作者以多個物象組成具有景象的畫面,以寄托自己的情懷,形成復合意象群,來共同營造意境。
一是通篇鋪設意象,無須語點明題旨。詩人將情懷完全寄托于意象之中。如杜甫:
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。
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。
其歸思沒著一字,但都隱約可感觸到。
二是通篇鋪陳意象,偶有一語涉及題旨。如張繼的《楓橋夜泊》: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只第二句點出“對愁眠”。
三是大部分鋪陳意象,用一二句點明題旨。如崔顥《登黃鶴樓》:
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
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。
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
日暮鄉關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。
通過營造意象來營造意境,是營造意境的主要方法。
除此之外,還有幾種特殊的意境營造法。 如得意忘形法:(直抒胸臆式,或稱潑婦罵街式) 作者用語言直接抒寫情思,將積蓄已久,按捺不住的情緒,隨機隨緣地用語象、物象來裝飾情思,營造意境。如陳子昂的《登幽州臺歌》: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。 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!”沒有將意附著于象,通過“前無”、“后無”等語象,和“古人”、“來者”的物象,來表達感情,營造意境。相當于用現代的意識流手法,來表示“心所攀援”的境界,意境十分悲愴。夏明翰和吉鴻昌的《就義詩》,也是如此手法。
綜上所述,營造“情景交融”,意境有“點情”,“化情”,“繪情”,“抒情”,“無情”幾種方法。
2020.12.28于清心齋
拜讀大作,論述有力有據,完全符合紙刊的發表要求。紙刊《畫稿溪文學》有意向采用。 請務必主動聯系總編的微信號:17738013139或qq號:1114518571。 日常投稿可以投遞到:1114518571@qq.com,2021年第2期火熱征稿中。 畫稿溪杯首屆詩歌大賽,預計2021年3月18日截止,投稿郵箱也是: 1114518571@qq.com。 《畫稿溪文學》編輯部,木子 2020.12.30
拜讀大作,茅塞頓開!
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2004號